雨里罗衾寒不耐

落花 (其三) 陈宝琛
生灭原知色是空,可堪倾国付东风。
唤醒绮梦憎啼鸟,罥入情丝奈网虫。
雨里罗衾寒不耐,春阑金缕曲初终。
返魂香岂人间有,欲奏通明问碧翁。
这首诗没有写得特别了不起,但真的是很值得讲。
这是一首晚清、或说清朝已经覆灭后被创作出来的诗歌。诗歌行至此处,艺术形式百般锤炼乃至于几乎无可进益无可发明,成熟精致到露出死亡的颓相。这样的诗究竟是不是最好的诗?很难说,有些人喜欢赏自初开直至落,也总有人偏爱小荷才露尖尖角。但假如要挑选一首诗歌来剖析它纯熟的技巧和形式的美感,这样的诗总是合适的。
就只说用典吧,最明显的“雨里罗衾寒不耐”(化用自李后主“帘外雨潺潺,春意阑珊,罗衾不耐五更寒。”),直接用缩写的方式将读者引入原诗所提供的情境,熟悉典故的读者,就会自如地获知与之相关的意境与氛围。稍稍出格的又例如“唤醒绮梦憎啼鸟”(化用自金昌绪《春怨》: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。啼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),缩写中偷偷改怨为憎,少女的娇嗔就进化为遗老的悲凉。更甚者,叶嘉莹先生认为这一句中的啼鸟二字很可能又化用自孟浩然的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”,并含蓄而沉痛地隐喻着原诗的后两句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;而雨里罗衾寒不耐,也同样被认作是隐去了原词的下阙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。春去也,大势已去,无可挽回,只听得到夜来风雨阵阵滴在不寐的心……而且,这两句隐喻中都含着“落花”,那么,抬头——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?
时代越靠后,诗歌越是纯熟到令人赞叹其学识广博、又令人质疑其必要与否,这究竟是发展还是固化,进步抑或衰亡,有太多讨论的空间。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古典诗歌的凝练的确体现在每一个字背后都可能有一座蕴藉的宝库,你与诗歌背后的那些知识联结越多,就越能体味到你所研读的文本的妙处,那些未能直言的心志,和微妙迷人的技法。诗言志,从来没有错,多得是无需任何知识储备就能打动你的写作,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。但很多时候,诗歌的阅读是有门槛的,它不仅要求作者是一个高明的诗人,也反过来要求读者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水平,我们无法否认这个事实,也最好不要避而不谈。